黄晶晶老师教研课《表里的生物》第二课时

黄晶晶老师教研课《表里的生物》第二课时

这个故事本身颇具代表性,很多人在童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,因此读来感觉分外亲切有趣。黄老师授课时营造了这种亲切的氛围,学生津津有味地学,兴致勃勃地说。
    这堂课总共有三个环节。
    第一个环节是理清思路,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。

    课上黄老师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,以此为线索,归纳课文主要内容,了解课文大意,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。在基本明了课文主要内容后,联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,引导学生说说文中的“我”探究了什么问题,是怎么探究的,为感受人物形象做铺垫。
    第二个环节根据文中人物的表现,感受人物形象。
    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,黄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—“我”“爸爸”。学生先读读课文,思考课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采用的哪些方法。聚焦心理活动和对话描写,引导学生进行圈画批注,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,想想从中可以看出“我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,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。在学生独立圈画句子,思考,朗读后,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,学生代表发言,同时,黄老师也引导学生发现,“我”的探究过程看似幼稚,其实却有着自己的逻辑思路,是基于生活经验,依托各种证据,进行的大胆想象。
    第三个环节,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意味深长的结尾。
    对课文结尾“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”的理解,请学生找到“这样的话”就是“我有蟋蟀在钵子里,蝈蝈在葫芦里,鸟儿在笼子里,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。”学生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,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到,以前的“我”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,而父亲的表“嘀嗒”,“嘀嗒”响,所以里面一定有生物,父亲告诉“我”里面是小蝎子,“我”就真的信了,后来慢慢明白其实表里没有生物,就不再说了。
黄老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,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。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,每个孩子童年时代都会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,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,体会告别童年的复杂滋味。


本课教学黄老师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,强调“以读为本、以讲助读”,她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,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,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。所以黄老师鼓励学生自读自悟,避免老师讲得多,提问得多,大力提倡“以读为主,以读代讲,以讲带动读、以问促进读”。让学生自读自悟、边读边思、相互讨论、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,去理解词语,去培养语感,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。“作者胸有境,入境始与亲。”因此“入境悟情”是黄老师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。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成佳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1年4月9日